鲁 南(马兰) 黄 氏 家 族 文 化 研 究 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郡望堂号的变化与分布                                             版主编辑

 二维码 2155
发表时间:2013-06-06 00:00

                         

              郡望堂号的变化与分布


   郡,是我国古代自春秋至隋唐时地方行政区划名,所谓郡望,即是指世代居住于某郡地的大姓显族而为当地所仰望者。郡望最初是门阀制度的产物,兴起于汉魏时期,黄姓的郡望也产生于这一时期。自汉魏至隋唐,黄氏郡望多达8个。它们是:

   江夏郡,在今湖北梦东南,为黄香的族裔所在;

   会稽郡,在浙江余姚,为东汉黄昌之后;

   零陵郡,在今湖南零陵县,为三国黄盖后裔所在;

   巴东郡,在今四川阆中,即蜀将黄权后代;

   西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可能是酒泉黄衍之后;

   不陵郡,在今湖北荆州,为黄尚之族所在;

   洛阳郡,即今洛阳,为江夏分支;

   晋安郡,建于西晋太康在年(282年),隋初被废,辖今福建大部分,治所在福州。

    隋唐时期,由于世家大族的衰落和门阀制度的变化,黄姓郡望由8个降到5人,据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引《贞观氏族》,这5个郡望是:

   虢州江夏郡,黄姓为三大姓之一;

   泉州南安郡,黄姓为六大姓之一;

   括州松阳郡,黄姓为三大姓之一;

   曹州东阳郡,黄姓为十一姓之一;

   濮州濮阳郡,黄姓是六大姓之一。

而《贞观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谱》所记黄姓郡望为4个:

濮州濮阳郡,黄姓为六大姓之一;

婺州东阳郡,黄姓为五大姓之

括州松阳郡,黄姓为四大姓之首;

泉州南安郡,黄姓为四大姓之首。

成书于唐代中晚之交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和时至宋初的《太平寰宇记》,所载黄姓郡望,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继续减少,如《太平寰宇记》所载晚唐五代的部分郡望,黄姓只有3个:

处州缙云郡,黄姓为三大姓之首;

泉州南安郡,黄姓为五大姓之首;

鄂州江夏郡,黄姓为三大姓之首。

宋本《广韵》载黄姓郡望只有一个,即江夏,在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百家姓》中,也注明黄姓郡望为江夏郡。这种郡望数量的减少,与当时门阀制度的被废除有着很大的关系。

    根据上引文籍资料可知,自魏晋至宋代,黄姓的郡望共为12个:江夏郡、会稽郡、零陵郡、巴东郡、西郡、江陵郡、洛阳郡、晋安郡、濮阳郡、东阳郡、松阳郡、南安郡。而其中的括州松阳郡,即处州缙云郡,在今浙江丽水一带;“虢州江夏郡”当为“鄂州江夏郡”之误;“曹州东阳郡”当为“婺州东阳郡”之误。

   下面说堂号。

   堂号是与祠堂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必须先说祠堂。

所谓祠堂,是指祭祀祖宗或贤能有功德者的专用场所,又称宗祠、宗庙、家庙、祖庙、祖庭。几乎所有的宗族都有祠堂。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情况。先秦,天子至公卿大夫都有宗庙。秦代,尊皇帝而贱大臣,所以,皇帝之外,大臣不再敢私营宗庙。汉代以隆,情况稍有变动,为官者可以在先祖墓茔之处营建庙堂。直至宋元以后,宗祠才在民间各地发展起来。

   所谓堂号,是指祠的名字。堂号一般以姓源发祥地和始祖的住地为名。一般地说,以前都为名的叫地望堂号(州郡号),以后者为名的叫自立堂号(族号)。

   黄姓的地望堂号有:

江夏   会稽   零陵   巴东   洛阳   晋安

濮阳   东阳   南安   西郡   栎阳   安定

房陵   汉东   上谷  谯郡

   黄姓的自立堂号有:

江夏堂   思敬堂   逸敦堂   敦睦堂

炽昌堂   紫云堂   种德堂   两义堂

忠孝堂   彝伦堂   叙伦堂   德永堂

志坚堂   云积堂   崇德堂   追远堂

双井堂   诚明堂   一诚堂   四元堂

月会堂   古本堂     伦堂   聚斯堂

望烟堂   五桂堂    保粹堂   永思堂

   其中,影响较大的祠堂主要有:

   江夏堂:系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黄庭坚所立。位于江西分宁双井。这是发宁黄氏最早建立的祠堂。祠堂门前写有这样的对联:“世泽浚源长,孝友无双,千秋俎豆昭前列;家声遗韵远,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后贤。”此联是对江夏黄氏的源远流长和兴旺发达,以及黄香开创的孝友家风和文章勋业的歌颂。

   思敬堂:建于南宋末年。当时,福建莆田东里黄氏黄滔的第十二代孙四如先生黄仲元,曾与弟、侄一起购买叔黄时的故居,建族祠“思敬堂”。此为莆阳黄氏建祠之始。黄仲元为此祠作《族祠思敬堂记》。此文至今保留在他的《四如集》中。

逸敦堂:系福建安海黄氏家族建。明代正统年间创建之初,祠堂非常简陋,“不过数椽”,后来实族昌旺,子孙富裕,便在明嘉靖时大兴土木,增修族祠,直至万历年间和峻工。祠成之后,时为南京礼部尚书的族人黄汝良,写了《祠堂疏记》一文,对该族祠堂源流作了详细叙载。

    敦睦堂:有两处。一为江西各支黄氏合建,以团结本族风吹草动宗,共同敬祖收族,并创修统一的通谱。另外,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湖南九郡四州黄氏合宗江夏,在长沙飞虎寨右寨(三国时黄忠故宅),合建湖南全省黄氏总宗祠,亦取名“敦睦堂”,设置各支黄氏的开基始祖神位,并统修《湖南黄氏世谱》。

   炽昌堂: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广东湖州地区的黄姓,胡潮州北门内薛厝苍(在平路北端)附近,合建潮州黄氏大宗祠,奉黄峭山为大始祖,各县祖宗概为房祖列祖配祭,共有神主170余尊,每年定期祭祀。祠堂以峭山公“外八句”诗末“三七男儿总炽昌”的最末二字为名,名曰“炽昌堂”。

    黄姓祠堂影响较大的,当然远不止这些,上面仅举数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