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宗谱对当代价值与历史贡献 黄洪兴 二维码
1809
发表时间:2013-07-30 00:00 浅谈宗谱对当代价值与历史贡献 黄洪兴 几年来承蒙“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众师友不弃,曾引领我一叩姓氏学深邃之门,有幸与之相见,言谈之中颇受启发。早有将自己所想所思述诸笔端之念,却因忙于他事,一时无暇顾及。更因自己学识浅薄,不免有贻笑大方之忧。加之所涉范围甚广,更不敢轻易下笔,以至拖延(遗留)至今。数月之前,时值“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在山东鲁东大学成立二十周年之际,蒙李文照主任、刘建国院长、王兴文教授、张宗钦、何光明、杨庆年、李生观等老师不弃邀以著文。虽慨然应允却迟迟未敢行动。近日因“姓氏文化研究中心”领导班子调整,实无再拖延之理,于是写下以下文字,请方家斧正。 姓氏约在公元前23世纪时,五帝已有,如:尧、伊、祁氏,名放勋,号陶唐;舜、姚姓,名重华,号虞氏;禹,姒姓,名文命,又称夏禹。由此可知姓氏文化来源已久,遍及中华大地…… 有姓氏,必有宗谱,宗庙。宗谱者,顾名思义,记载宗族世系事迹之谱牒也,属于史书之一种。唐代著名史论家刘知几著《史通》称:“史氏流别殊途……其流有十焉,一曰偏记,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是谓正史之外尚有史书十大门类。他又说:“高门华胄,奕世载德,才子承家,思显父母,由是纪其先烈,贻厥后来,若扬雄家谍,殷敬世传,孙氏谱记,陆宗厯系,此之谓家史者也。(《史通》卷十、《杂述》篇)可见刘氏是将谱牒一类的“家史”列为史书别类的。明末清初史学大家黄宗羲则将史书分为国史、野史、家史三大类。并提出了“国史取详年月,野史取当是非,家史备官爵世系”(见清·阮元《国史儒林传稿·黄宗羲传》)的治史原则,对“家史”的特色与史料价值作了精辟评论。我国文化主管部门也很重视宗谱的史料价值与教育价值。由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布的“国档字(1984)7号文件”提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的历史图集。它与国史、地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中蕴含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对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个文件对家谱的学术性质,史料价值和社会教化作用作了很明确的述论。由此足见编纂家谱,保存家史的重要意义。 综观历代先贤对宗谱、家谱、家史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宗谱的功能和编纂宗谱的意义概括以下三点: 一曰明本源,别亲疏。明朝大学士杨士奇撰《太原徐氏宗谱序》说:“宗谱何为而作也?所以明源本、辨戚疏而作也。譬则木焉,柯敷条析,益散而益蕃,其实原于一本。一家之亲自同气至于一从再从,至于无服,至于途人,益离而益远,其实出于一人之身,自一人之身而至于途人。谱何可无作也”。(《东里续集》卷十二)一个宗族上下数千年,枝繁叶茂,人才济济,除了血脉相传之外,就靠家族的历史文化代代传承,而最能体现与承载家族历史文化者,就是千古流芳的家族史志——宗谱或家谱,故古人非常重视宗谱的编纂与流传。通过编纂宗谱,辨明本族的历史传承,以及各支各脉的亲疏关系,使子孙后代不至于数典忘祖也。 二曰睦宗族,聚人气。旧时宗谱,一般是十年一小修,三十年或一代一大修。通过修谱,使族人知所由来,并订立族约家规,记载人事掌故事迹,表彰族内精英,这颇有利于凝聚人心,鼓舞民气,起到促进全族和睦相处,团结族人共同奋斗的作用。诚如崇祯朝《续修荥阳大统黄氏宗谱序》所说:“谱在则疏若亲矣,涣若聚矣”,又如《乐清长徼黄氏宗谱·谱例》所说:“立谱,所以合群之义也,要在亲爱之而也。一族之中有贵有贱,有富有贫……必使吾祖宗同出者皆不至于落寞焉,庶几尊祖敬宗之道得矣,洵如此,则疏者自亲,远者自族而不散矣”。这都说明修谱对于保持宗族内部同心同德,社会和谐共处是多么重要! 三曰敦教化、励节气。宗谱的一项重要功能是进行道德教育。即通过修谱表彰族人的优秀品德和对国家、人民及本族所作的积极贡献,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激励族人见贤思齐,磨砺气节,扶正祛邪,移风易俗。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是进行核心价值教育,即教育族人树立以孝悌、忠信、仁爱、和谐、礼义、廉耻为主旨的价值观。尤其是孝亲敬长,精忠报国的教育,是各姓氏宗族内部和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是说行仁必自孝悌始,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也是说行善从孝亲开始,把孝道当做为人处事的原则,而有四千余年文化历史的黄姓,则是公认的中国传统孝道的典范之一。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二十四孝有黄香“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庭坚史称天性笃孝“洗涤便溺”,可谓家喻户晓,妇孺告知。正如清初康熙年间主持修谱的余姚人朱玉所撰《潘氏宗谱序》所说“自家谱之既立也,某孝悌行于家,某忠义著于国者皆得而崇之矣”! 儒学讲修己安人,讲内圣外王,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最根本的。中华民族历来有所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三不朽”传统。所谓“立德”者,不仅是要培养孝悌忠信、仁爱和敬等优秀道德品质,而且要树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所谓“立功”、“立言”者,并非一定要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而是尽一己之力为国家人民办好事,尚有一言利于国,有一事利于民,便可谓之“不朽”矣。 由上可知,族有宗谱,犹国之有史,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批判封建主义,宗派主义口号下,废止了修谱传统,抛弃了孝、悌、仁、爱、礼、义、廉、耻、忠、信、和、敬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至发展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所谓“文化大革命”中“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极左思潮大泛滥,中华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被抛到九霄云外,这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道德滑坡,信仰失落的社会乱象,这种乱象,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1980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所纠正。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平崛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社会文化强国的任务提上了战略议程,正所谓“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可见姓氏文化与宗谱研究对中国历史、民族文化的贡献是多么之大! 某本乐清长徼黄氏裔孙,二00二年担任黄氏第十一次续修宗谱总理事,二00七年发起成立“浙江省江夏文化研究会”,二0一一年经“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批准为“单位会员”,同年十二月在北雁荡山成立,在此期间,接触到大量本族宗谱与园谱大典,黄氏历史文化名人研讨会等宗族盛典,二00九年春,受“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光教授之邀,参加了“温州市儒学学会”第一届三次会议,当选理事。二0一0年仲秋受“温州市儒学学会”冯胜生原会长之邀参加“复旦大学温州校友代表大会”校友文化论坛。某虽忝列姓氏研究,然所论十分有限,未必尽是,勉强为文,冀明宗谱之功能,修谱之意义,且有挂一漏万之病,敬祈方家不吝教正。
壬辰季冬黄洪兴敬识于温州人文学院
作者简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姓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儒学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温州校友会特约顾问,浙江省文物局温州雁荡山黄宗羲纪念馆馆长,浙江省江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文章分类:
家谱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