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镇位于闽西北闽北重镇邵武南部,面积192平方公里,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也是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

悠久的历史
和平古称“禾坪”(禾苗的禾,草坪的坪)意为地势平坦,盛产粮食。新石器时期,古越先民就在这儿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唐代。和平镇建置始于唐朝,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宁、建宁、汀洲的咽喉要道。唐时称“昼锦”,宋为“昼锦乡和平里”。因唐代这里已经人口稠密,形成繁华的街市,故宋以后又称“旧市街”。元承宋制。明为“三十三都”,万历年间和平开始修宝塔、建城堡。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一些大户人家时常遭山贼土匪强扰和掠夺,在黄氏族裔黄显岐、黄若岐首倡下,修建和平城堡。城堡周长360丈,占地0.43平方公里。修建和平城堡就地取材,全部用河卵石砌成,别具匠心。城堡辟有四大门、四小门,东西南北四个主城门,并在门上建谯楼,用于瞭望。
古朴的街道
古镇上保留十分完整的古街区,全国少见,堪称“福建第一街”。和平镇有两条分别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街,街道两侧是39条纵横交错的大小巷道。镇的街道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河卵石,有的全部铺河卵石。由于地形北高南低,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远看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旧市街贯穿古镇南北,被誉为“福建第一古街”,长600余米,宽6米-8米。

精美的民居
和平古镇虽然只是个村镇,但不仅有古城堡及谯楼,有袁焕题额的聚奎塔,还有创建于五代的“和平书院”,还有“县丞署”、“旧市三宫”、“旧市义仓”、“谢氏庄仓”和中乾庙、下城庙、光源寺等历史遗迹。
和平古镇至今留存近300幢、10000多平方米的明清民居,古镇中 “大夫第”、“中翰第”、“司马第”、“郎官第”、“进士宅”、“贡员宅”等豪宅林立,仅建筑技艺精湛、雕饰精美、外观壮美的“大夫第”就有5座,是我国保留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其中的廖氏、黄氏、李氏三座大夫第及陈氏的“贡元”宅,都堪称古民居瑰宝。两座城门谯楼及部分城墙历史风貌依然。高墙窄巷,古朴幽远。

深厚的文脉
在中国历史上,从一个山区的小镇走出了了2个宰相、7个兵部尚书、251名进士,和平镇因此被誉为“中国进士之乡”,这与和平镇千余年来教育发达,文风炽盛有关。
和平书院创办于五代后唐,是中国最早创建的书院之一,不但开了宗族办学的先河,更营造了和平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教育的氛围。自宋以后, 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人物到书院讲学。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程门立雪的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布道。宋至清,和平书院培养的进士即有133名,明清时期的“贡士”、太学生更是数不胜数。
上官家族是中国几个朝代的显赫家族,也是和平古镇历史上的名门旺族,这一家族重教、重学,整个家族在历史上出进士60多人。最鼎盛时期,同朝为官达70多人,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丰富的民俗文化
和平民间文学遗存相当丰富,盛传诸多的民歌,民谚,民间传说故事。民间舞蹈遗存的种类达70余种,主要有花鼓灯、七巧灯、踩高跷、刀花舞等,尤为珍贵的是和平保留下始于奴隶社会的傩舞,可谓是古文化的活化石。和平 “三绝”—摆果台、观星茶、游浆豆腐,都很能吸引游客。和平鲤鱼、和平包糍、和平豆腐、和平观星菜等传统美食远近闻名。

枝繁叶茂的黄氏宗亲
和平书院的创办人黄峭(871年-953年)。唐时,黄峭之父从河南到邵武做官时,发现和平水向西流,非同一般,因此把家安置在和平。其子果真应证了和平风水好,十八岁考上进士,官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在朝做官时,黄峭最大的抱负就是“复唐”,在感到复唐无望时就弃官归隐到和平,并创办了和平书院。黄峭娶妻妾三房(上官氏、吴氏、郑氏),每房都生了7个儿子,共计2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