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字的引申意义看。在古代中国,“黄色”的引申意义是象征皇权和社稷。与之相对应的“黄袍加身”意味着得到政权和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皇帝的宫殿都用黄色琉璃瓦,宫内装饰均用黄色,皇帝的车子称“黄屋”,宫禁之门称“黄门”,朝廷刊印的历书称“黄历”。于是乎,“黄色”也成为黎民百姓禁用的颜色,如宋代王懋《野客丛书》记载:“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黄色何以能成为中国的帝王之色?有两种解释:其一,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经常穿黄衣,戴黄冕;其二,对黄色的尊崇起源于人们的敬土思想。在古代,汉民族用五种颜色代表“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五行中独推“土为尊”;五色也代表“五方”,即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其中“五行”和“五方”的中都用黄色代表。《诗·绿衣》记载:“黄,中央之色也。”后来,黄色又与“正统”联系起来,以有别于“四夷”。自隋唐以来,在中国传统典籍中,“黄色”一直是君权的象征。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代与清代,黄色依然未改其固有的文化内涵。
特别是在色彩上,黄色给人轻快,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感觉。黄色是由波长介于570-585毫微米的光线所形成的颜色,红、绿色光混合可产生黄光。黄的互补色是蓝。但传统上画师以紫色作为黄的互补色。
“黄色”作为高贵、尊严的象征,为皇家御用,根本与色情、淫秽无干。由于受西方低级杂志---《黄杂志》“yellowback”的影响,都使得“黄色”与性、色情、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黄色”有色情之义,今天的中国也学习了西方用“黄色”来指称带有明显色情意味的的东西,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一样事物只要被冠以“黄色”二字,往往就是“扫”和“打”的对象。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先生曾写了一份《将"扫黄"改为"扫秽"或"扫色"刍议》的提案递交给全国政协大会。王先生认为要更加科学准确地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和规范专用术语,应将“扫黄”改为“扫秽”或“扫色”更为妥帖。
此呼吁得到众多支持者,但作为约定俗成的词汇,要改变这个口语习惯,确实需要很长时间,黄氏族人一定要有信心!
从我做起,介绍姓氏时,请说“黄金的黄”,而不是“艹头hu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