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南(马兰) 黄 氏 家 族 文 化 研 究 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央视《记住乡愁》讲述黄峭、以及和平古镇的故事                  黄自亮

 二维码 1076
发表时间:2019-04-03 13:05

              央视《记住乡愁》讲述黄峭、以及和平古镇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190403131212.jpg


重播央视《记住

乡愁》之和平镇

关于黄峭的故事

时间:4分25秒










央视“记住乡愁”带你游和平古镇





 

和平镇

微信图片_20190403132036.jpg

和平镇位于福建省邵武市西南部,面积192平方公里,建置始于唐朝,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历史上被称为“八闽第一重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同时也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是国家级的旅游资源。



1.和平书院

微信图片_20190403133312.jpg

和平书院是闽北地区最早的宗族学校院门青砖而筑,匠心独运,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品”字形院门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要做官就做有品级的官”之意,砥砺学子勤勉学习。在《记住乡愁》第四季《和平镇——自立自强》中就讲述过黄氏家族如何留下自立自强精神的故事……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原任工部侍郎的黄峭回到了家乡和平。儿贤子孝,其乐融融。出人意料的是,八十岁寿辰这一天,黄老先生竟然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二十一个儿子只留长子,把其余儿子全部“赶出”家乡去闯天下。

微信图片_20190403133530.jpg

黄峭给了每个儿子一匹马、一份家谱,还有一句话——“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念及自己年事已高,一别或成永诀,这位八十岁的老人,心中万般不舍。他把自己的牵挂与期望,都融汇在了《遣子诗》中: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微信图片_20190403133635.jpg

带着老父亲的激励与叮咛,二十一个儿子有四位成为进士、八位成为将军。更重要的影响是,黄氏家族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孩子一旦成年,必须离家外出打拼。到如今,黄峭的后裔子孙已遍布世界各地,多达1700多万人。

微信图片_20190403133756.jpg

不仅如此,黄峭还在家乡建起了和平书院,开创了古镇宗族办学的先河,培养出无数名人贤士。

微信图片_20190403134257.jpg

黄峭老先生的独到之举,使得古镇一砖一瓦,一人一事,都浸染着敢于挑战的勇气与自强不息的韧性……

2.南门谯楼

微信图片_20190403134408.jpg

和平古镇本有四门,至今依然保留的南门谯楼最为雄伟,也是进入和平古镇福建第一街的大通道。门前的百年古树搭配南门谯楼,已成为游客们最为钟爱的拍照打卡点。

3.岐山公祠

微信图片_20190403134712.jpg

位于和平古镇北隅的“岐山公祠”,又称“半山园”,是廖传琼、传珍两兄弟为其父廖岐山专门建的。“半山园”规模宏大,环境优雅,是一座中西合一又与和平镇本地融为一体的别样建筑,颇具观赏价值。在《记住乡愁》第四季《和平镇——自立自强》中,就讲述过廖氏后人通过不懈努力重操家业的故事……

清同治年间,和平镇有一个叫作廖岐山的纸商,因为一次生意失败,赔上了大半财产,家道就此中落。廖岐山一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人世,只留下廖传琼、廖传珍两个儿子与母亲相依为命。

微信图片_20190403134820.jpg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廖家一时间失去了生活的来源,陷入困境。由于廖岐山生前为人忠厚,许多人愿意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他留下的店面和货物,但年轻的兄弟二人却婉言拒绝了。

兄弟二人都不甘心家业就此衰败下去,他们决定自己做纸张生意。靠着兄弟俩的勤奋经营,纸店生意逐渐红火起来。但廖传琼却并不满足于守着祖业安乐到老。从小生活在和平的他,很早就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这位年轻人发现,福建市场渐渐有了饱和的趋势,如果想要继续发展壮大,只有出去开辟新的领域和市场。


然而,对于从没有走出过家乡的年轻人来说,要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打拼谈何容易。但客家人身上那种闯劲儿和韧劲儿,使得他下定决心要勇敢地闯出去。

廖传琼最终离开家乡,一路北上,在天津开起了廖和堂。十多年的时间,逐渐地在天津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当地最大的纸商。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廖传琼并没有忘记故乡,他捐资修缮了古镇的道路、桥梁,并在家乡建起了义仓,办起了学堂。和平人一直坚信,只有自强才能赢得尊重,改变命运。

4.“福建第一街”

微信图片_20190403135110.jpg

唐天成年间,和平主街已是闽北商埠集散中心之一,史称旧市街、昼锦街。街长600多米,街中间由青石铺设,两边鹅卵石镶嵌其间,沿街店铺店门两边开设,有“福建第一街”之称。 走在主街巷和小巷道里,游人仿佛能感觉那一墙一瓦都在诉说着历史,这里是属于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见证。



古镇特产

碎铜茶

微信图片_20190403135217.jpg

碎铜茶又名“观星茶”也叫“神仙茶”,产于邵武市和平镇武阳峰、留仙峰山脉,海拔高1000米以上,是世界两大“奇茶”之一。因把铜钱和茶叶放在一起咬能够咬碎,于是得名“碎铜茶”。

茶树植株呈灌木型,分枝部位低,叶片长,椭圆形,叶脉明显,叶缘锯齿细而密,叶色暗绿,芽叶较肥壮,持嫩性强。味浓、耐泡、质佳,香味醇厚,回味甘甜清爽,沏上一杯,满屋飘香,品茗一口,沁人心脾。《记住乡愁》第四季《和平镇——自立自强》中就讲述过关于碎铜茶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190403135450.jpg

碎铜茶的神奇自古有之,直到现在,科学还无法解释其中的奥秘,唯一能够知晓的是,这种茶叶所含茶多酚和氨基酸是其他茶叶的三倍以上。对于这种神奇的茶叶,来到古镇的人们总愿意亲自体验一番。

因为神秘,碎铜茶在历史上得以名扬四方,远销各地。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平镇的碎铜茶多数都是粗放型种植,茶叶质量不好,在市场上也卖不上价钱。许多外地茶商来到这里承包山地,改种其他品种的茶树,碎铜茶面临消亡的危机。

罗兴华原本是古镇里的一位养殖户。看到这种状况后,感到十分忧虑。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他就把养殖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到碎铜茶的种植上。

微信图片_20190403135346.jpg

罗兴华从小就喝这个茶,所以对于碎铜茶他有一种永远都抹不掉的感情在里面。他承包了几百亩山地,虽然对种茶并不在行,但为了留住家乡的这一缕茶香,他边种边学,慢慢摸索。刚开始时,种茶和制茶技术都不过关,第一年辛辛苦苦种出的茶叶在市场上几乎无人问津。

虽然遭到了失败的打击,但罗兴华并未气馁,他特意跑到武夷山,跟有经验的老师傅们学习,一待就是大半年,慢慢地,他了解到,不同的茶叶品种,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下,种植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微信图片_20190403135603.jpg

回到和平后,罗兴华把茶园分成了十几块实验田,施肥、浇水、修剪,每一块地都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在那段日子里,每天四点多钟,天还没亮,他就到茶园观察每一块地茶树的长势,记录下每一项数据。

通过将近十年的摸索,到了2004年时,罗兴华终于种出了高品质的碎铜茶。如今他已经把这项技术无偿教给了当地茶农,每到收获的季节,浓郁的茶香都会飘散在古镇的大街小巷。

微信图片_20190403135902.jpg

1.和平米酒

微信图片_20190403140134.jpg

和平米酒以沉缸冬酒为上品。沉缸冬酒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位农民突然来了灵感,以精选的糯米为原料,在冬至日用古法酿制米酒,待坐缸满月后,又蒸熟一甑糯米,凉至适当温度,放入酒缸中,并封缸埋入地下。若干年后取出,酒呈琥珀色,气味芳香浓郁,酒质醇厚不烈,有甜酒的软嫩、绵长之感,入口香甜,回味悠长。因此酒为冬至日酿制,又经过重酿封存,故名沉缸冬酒。

2.和平鲤鱼

微信图片_20190403140306.jpg

和平镇农民以种单季水稻为主,和平农民的先祖历来有稻田养鱼,稻鱼兼作的习惯。农户在水稻生长期内需要灌水育稻时,在田里放入鲤鱼苗,再投入一些油菜饼、猪粪等为养料。待水稻临近成熟,需排水烤田时,鲤鱼即可捕捞。煮熟的鲤鱼肉质细嫩、口感香甜,令人回味。

3.和平豆腐

微信图片_20190403140409.jpg

和平豆腐是福建邵武传统的汉族小吃,属于闽菜系。和平人充分利用土地,历来有田埂种豆的习惯,盛产优质黄豆,因而和平豆腐也有了悠久的制作史,远近闻名。和平豆腐也被称为游浆豆腐,采用独特的酵母凝聚豆腐的制作工艺,世代相传。和平豆腐味极纯正,软嫩爽滑,鲜美可口,久负盛名。

微信图片_20190403140645.jpg


微信图片_20190403140811.jpg

游客可以住在古镇新村的家庭宾馆和经济酒店,设施齐全,整洁干净,距离古镇景区路程也很近,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40.jpg


《记住乡愁》与您温情相约


倾听古镇的传奇故事;

见证乡情民愿的文化根基;

感受那份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