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南(马兰) 黄 氏 家 族 文 化 研 究 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根:家谱里的中国                                                            摘自黄丞坤微信

 二维码 137
发表时间:2021-02-24 22:29

                        根:家谱里的中国


图片


春节之际,游子返乡过年之时,总是不忘看家谱、学家训、上祖坟、拜祖宗。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寻根问祖,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一本家谱翻开,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字辈有序,戒训善扬。世系清晰,无有断章。书法精畅,先祖贤良。赤诚痴心,精益精长。它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括了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族规、家训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图片

如果说家谱象征着故土,象征着根,那么家谱上的每一个名字,就象征着一片归根的叶;每一句先祖的教诲,就是家族的叶脉。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通过它,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而来,要到哪里而去”,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不忘初心,终有所至。


图片

图片


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叫《国家》,


里面有一句歌词写得甚好: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国家降央卓玛 - 中国之声

国家

降央卓玛 - 中国之声


古人也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有家,才有国,然后才会有天下。记述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事实上也是成千上万个家庭情况的综合记述。

国家著史,述朝代、记政事;

地方编志,明沿革、载乡风;

家族修谱,考世系、识宗支。

家谱之功用,

在于记家族之流源,

理同宗之枝蔓;


彰先祖之功德,传一门之教化;

序宗室之长幼,别本门之亲疏;

敬昭穆之大德,修合族之信睦;

沐先贤之遗风,启后生之有为。


图片


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司马迁曰:“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

早在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就遇到一个难题:悠悠古史,从哪里写起?太史公不由感叹:“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近代中国命运多舛,三皇五帝肇始的古史传统面临动摇和坍塌。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然而关于黄帝、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述,均是后代文献的追述,其中还有不少神话的色彩。


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文明五千年,长期被学界质疑,部分国外学者甚至至今仍然怀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夏朝是否真正存在过,尽管这在中国史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究竟是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的?是不是确有五千年的历史?她有着哪些特点?


在某种意义上讲,家谱是人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通过家谱,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而来,要到哪里而去”,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不忘初心,终有所至。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



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图片

图片


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家谱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家族历史。

标准的家谱(族谱)一般包括全族的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祠堂、祖茔、族产公田的座落方位、形胜地图以及义田记、墓志铭、买地契等。家族的历史,本族有史以来制订的各种家法族规、家训家范、祖宗训诫子孙的言论等。

有些家谱档案中附录了大量的家族文献。如家族成员创作的著作、诗文、绘画、书法等,家族成员获得的圣旨、封赠、官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图片

图片


中国的家谱,在上古时期经历了口传家谱、甲骨家谱和青铜家谱等发展阶段,但它们只是列出父子辈分世系,并非完整意义上的家谱文献。


而能把世系传承刻在甲骨和青铜器上的,不是王室也是显赫贵族了。


周代的《世本》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开山之作,虽已亡佚,但从现存辑本来看,它详细记载了当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各家族的世系,同时还记载了这些家族的姓氏来源、迁徙居住情形以及家族中的著名人物的创造发明乃至死后谥号等,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体例之完备,都远远超过了殷商时代甲骨和青铜家谱。


到了汉代,家谱不仅在内容上记载立谱人直系祖先的名字与官职,同时还兼及记载得姓缘由、先世源流、居住地方、人物事迹、从事职业、葬地坟墓、旁系祖先、女性亲疏、祖宗忌讳、序言和跋、立谱目的等。

在体例上,汉代家谱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图表式,即利用图表或辅之以文字记述来表示家族世系和人物,采取分代分格顺序编写;一种是叙述式家谱,它用文字叙述来记录家族世系和人物。


中国家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兴盛,到唐代达到新的高度,然就家谱的内容和体例而言,变化不大。

家谱体例中最重要的世系图,在宋以前有的六世为一图,有的七世为一图,有的五世为一图,等等,没有统一标准。


自从欧阳修和苏洵以小宗宗法,按“近亲疏远”的原则,创立五世一图的世系图,即上自高祖,下至元孙,五世一图后,这种“欧苏谱法”,基本上为宋代及后世所采用。

宋代的家谱在内容上,包括谱序、姓氏源流、谱例、世系图、家训家诫家规、祠堂坟茔义庄等族产情况、本宗族人的行实传记、艺文等,形成了包括表、志、图、纪、例等比较规范的内容体例。



中国家谱的内容和体例在宋代基本定型,为后世奠定了基本格局,此后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家谱在宋代家谱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发展。

图片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人们会在家谱上记录下祖先的遗训和教诲,留给后人。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中国家谱中的多数家训,值得现代人学习,发扬光大,如:


成由勤俭败由奢;自当精自磨砺,立志立品;爱子孙必须教也,人生不学,冥冥如夜行人;父母者生身之本也,为人子者体亲心竭力事之;若有因循今日,姑待明日,则废事损业,不觉不知而家道日耗矣。

那些代代相传的家训,看似古板,可多年以后,我们却发现,那些朴实的教诲常能成为人生的支柱和路标。


名臣曾国藩,曾写下十六字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富足。

他曾对女儿说:我一生清廉,为民请命,从未想过要发财。你们今后,也应该靠自己的力量生存,而不是靠我来帮衬。

最后,他没有为后人留下一文钱,唯独留下谆谆教诲送给子女。结果,160多年来,曾氏家族没有出过一个“败家子”。


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家谱中也写道:“族人必礼节当知、职业当勤、节俭当崇、争讼当息。”几代人事业的富足繁荣,其实就是从一个“温良恭俭让”中,成长而来。


“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一本独一无二的家谱,浸透着一个家族的性情和品格。

有了家谱,我们做人才能“有谱”,我们才能活出一个家族的精气神。

图片


当一本本家谱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


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今天,炎黄子孙早已走向世界,遍布五大洲16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人已经超过5500万。

“我们是相同的血缘共有一个家,黄皮肤的旗帜上写着中华。”


尽管他们之中已有不少人入籍于所在国,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国籍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通过家谱,游子们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的变迁,家谱的侧重也有所变化,新家谱已经发展成为家族历史记忆的书写载体,成为中国人守护亲情的重要途径。

在当代社会,老家谱中传统的宗族观念已经被现代的家庭、社会、国家观念所替代。新家谱倡导个人自由、男女平等、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图片


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远走他乡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传统的家族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人们对历史记忆的追寻和对亲情的期盼却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此时此刻,通过家谱重拾历史的记忆、守护人间温情,不可谓不是一件十分美好而重要的事情。

一本本记载着家族来路的家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图片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盛世拟志,望族修谱。一个家族编纂家谱之际,便是其族人兴旺发达之时。



一个中国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



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也是支撑我们文化自信的最深厚的根源。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留住我们的传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